被人遗忘的五度风咳论考

个人图书馆-紫霞照宇   2023-08-07 11:17:30

咳症与五度风论(原创;李茂春)

第一章:“风论”诊疗体系机制


【资料图】

第一节:“风论”与病理传变发生学机制

当我们通过《灵枢.九针论》和《素问,热论》中关于皮毛理论的现代医学机理解析,我们发现这些传统中医理论背后隐藏着如下几项现代生命机理:

其一:皮肤组织胚胎发育始终机理

《灵枢.九针论》中利用主客一体象数理论模型“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来论述人体组织胚胎发生发育机理,“始于一”者皮毛;“终于九”者仍为皮毛,也就是人体胚胎组织发育之始终机理,这一机理背后的隐藏的真正机理也就是现代动物发育发生学中的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这一机理不单是人体呼吸系统组织胚胎学发生机理,而且具有广义的动物呼吸系统发生学机理,当我们透视这一机理后,我们就不再简单的用象数模型机械地比类归纳中医理论结论,而是具有认识把握了原理背后的严密机制,而且这一严密机制已经接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深度层面内涵。

其二:皮肤组织胚胎发育藕连机理

《灵枢.九针论》中隐藏着呼吸系统组织胚胎发育始终论机理,中间的藕连机制就是《素问,热论》中介绍的经脉原理,这一原理背后隐藏着“始于一而终于九”中间的机理,也就是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换言之,传统中医理论中关于呼吸系统的机制原理设立,也是根据主客一体象数模型建立起来的,背后的机制原理实际就是“呼吸消化同源性”发生机理,这一机理同样不能用机械简单的比类归纳法所能描述,而是具有接近现代动物发育发生学,人体组织胚胎学层面的机制原理。

其三:皮肤组织胚胎神经共构机理

皮肤组织的分化发育是源于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皮肤组织胚胎发育始终机理中,皮肤结构不可能随着组织分化发育进入机体内,与其他组织结构发生耦合,而是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制中神经细胞随着组织器官分化发生了耦合发育,也就是“腧度共构”机理的发生,腧度共构并非只是与经脉共构,而是与“脉度,藏度,肉度,筋度”共构,,这四度虽然在发生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不整体不连续性结构,但是从“腧度”的组织胚胎发生发育层面看,就能看出整体性连续性机理。

胚层分化示意图

所谓中医理论整体性机理是以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机理为标准,而神经系统最原始发育机理是从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开始,因此古中医整体理论框架是从“皮度”来概括“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五度;皮脉为金属秋,故而《素问.方盛衰论》中言“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皮肤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五度风论”具体传变机制

由于古中医理论上建立了以“皮度”来概括“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五度的整体理论构架,自然在接下来诊疗体系构建上建立起以“皮度”为主概括其他五度的理论架构,主要诊疗体系架构体现在《素问.风论》中:

支配呼吸的神经支

1:“肉度”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从“风之伤人也”开始,言“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导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病理现象,就是在讲从“皮度”--“肉度”的病理传变机制。

2:“俞度”风论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从“风气与阳明入胃”,也就是从太阳经到阳明经,引起“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异常,病理主要表现为“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现代医学看是外感引起了神经反射异常,也就是从“皮度”--“肉度”--“俞度”病理传变机制。

3:“脉度”“筋度”风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从“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病因开始,引起“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病变,最后的病变结局是“疠者,有荣气热府,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这是明显是在讲从“皮度”--“肉度”--“腧度”--“脉度”--“筋度”病理传变机制。

4:“藏度”风论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从“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开始,然后引起“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病变,最后结局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总结这段经文明显是在讲“皮度”--“腧度”---“藏度”的传变机理,特别提示,这种传变并没有经过“肉度”“脉度”“筋度”传变顺序,这一机理说明“藏度”风症病变时由于“皮度”直接经“腧度”引起了“藏度”病变,腧度者神经,也就是我们知道古中医伤寒中脏腑症病变背后的机理是,皮肤神经呼吸同源性机理发育结构中,皮肤病变引起了神经病变,直接引起了内脏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病理变化,具体“藏度”风症的表现为如下:

神经内外调节机制示意图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白并)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疒龍)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