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汉水金州,人文老城。在汉滨城区,人们都知道,买粽子就要去鼓楼西街,而这条街,也成了端午集市。马峰亮的粽子店,也开在这里。
6月21日,记者走进“粽老头”,马峰亮一家人仍在忙碌,尽管不断和来往的顾客们打招呼,但包粽子的手始终未停下过。今年,也是马峰亮正式接手父亲粽子手艺的第一年,生意和往年一样火爆。
据马峰亮介绍,从自己记事开始,就坐在父母的推车上,一起出门摆摊卖粽子,虽然具体时间已经忘了,但传到自己的手上,这门包粽子手艺已经是第三代了。“以前觉得卖粽子这门生意太累,而且也挣不到什么钱,毕竟从小一直看着父母在忙碌,所以我一直瞧不上包粽子,出社会以后也一直在做电器生意。”马峰亮告诉记者:“但是父母也和我聊过,我也想了,这门手艺一路传下来,不仅曾是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依靠,还是安康人共同的记忆,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和妻子把店接手下来,继续传承下去。”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包粽子是门手艺活,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极为讲究,手法不熟练,包的粽子容易散,叶子没处理好,煮好的粽子就会泛黄,在众多工序中,叶子的处理最为讲究。马峰亮介绍道:“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就要去竹园收购叶子,买回来以后把叶子弄展,然后要煮,如果叶子不弄干净,煮出来的粽子就是黄色的,然后再撕成10公分左右宽,剪去多余的部分,配正反两面,配好后还要不断清洗,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是白白的。”
马福禄是马峰亮的父亲,今年已经68岁了,在马福禄的记忆里,自己是1984年开始接手母亲的摊位,一家人以包粽子为生。马福禄说道:“我母亲五十年代就在公社给工人们包粽子吃,那个时候一个粽子4分钱一两粮票,天晴下雨都在外面出摊。”从4分钱到两块钱,马福禄一家人用粽子,看到人安康人生活的日月变迁。
“手艺一直没有变,现在的做法跟以前是一样的,就是吃粽子的糖和原来不一样,原来买糖要用粮票,很不方便,现在加蜂蜜、加糖都很随心。”马福禄说道。
据马峰亮介绍,自己家是专门做粽子的,一年四季都有出售,他说道:“现在点外卖的也多,算上老顾客,平常一天也能卖两三百个粽子,端午这几天是最忙的,一天就能卖四五千个。”除了马峰亮一家人,他的亲戚也都是包粽子能手,每到端午临近,十几个人都会赶来帮忙,包粽子、洗粽叶、淘米……大家分工明确、手艺娴熟。
“粽子不只是端午节的象征,更是咱们安康人的一代记忆,既然接手了,我就决定要好好传承下去,要做就要做好。”马峰亮说道。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吴宁